国产精品爽爽久久久久久,超碰成人影院,中文字幕欧美在线,亚洲一二区在线,亚洲男人天堂2024,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在线63,国产影视一区二区

主頁 > 學者觀點 > 特邀研究員專欄 > 李稻葵

李稻葵:中國的共同富裕為何不是“給窮人發(fā)錢,向富人收稅”?

時間:2021-11-25 13:56 來源:中國新聞網

  在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時,一些西方國家采用相對“簡單粗暴”的方式:給窮人發(fā)錢、向富人征稅。但最近30多年來,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(fā)后,西方國家貧富差距越拉越大,甚至重回歷史高位。

  中國提出的共同富裕同樣有著縮小城鄉(xiāng)、區(qū)域和收入差距的要求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接受中新社“東西問”獨家專訪時指出,中國推進共同富裕不能“唯收入論”,如果簡單地把“共同富裕”理解為收入拉平,不僅不符合實際,而且還有很大危害。中國的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發(fā)展,還需要全面考慮人的健康、受教育和發(fā)展機遇等各方面的因素,而不僅僅是收入的平等。

 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:

  中新社記者: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·皮凱蒂在《21世紀資本論》中指出,全球特別是歐美國家財富不平等正在加劇。您認為,過去幾十年全球貧富差距情況如何?

  李稻葵:西方學者一般認為過去30多年間,全球不平等的情況加劇了。主要有三方面解釋:

  一是里根、撒切爾政府等受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,放棄了很多傳統(tǒng)政府的作用,比如:削弱工會,直接傷害了勞工階層的利益。

  二是過去三四十年,站在西方角度看,全球化過程中,資本流向發(fā)展中國家,工作崗位也被“帶跑了”,因此發(fā)達國家如美國的勞工工資下降。這是目前最流行的觀點。

  三是隨著技術進步,高技能人群受益更大,收入增長迅速,而低技能人群的收入上不去。同時,高技能人群“扎堆”,出現疊加效應,例如硅谷和華爾街在一起,收入提升更快,加劇了不平等現象。

  這一說法的局限性,就是沒有考慮中國這個變量。如果只論西方國家,近年來其收入分配情況的確是惡化的。如果把中國計算在內的話,過去三十多年間,全球的收入不平等情況其實反而下降了。因為占全球約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國曾屬于最不發(fā)達國家行列,現已實現全面小康了。

  中新社記者:貧富差距拉大會引起哪些問題?

  李稻葵:貧富差距或者收入差距本身其實是一種客觀的外在環(huán)境,就像溫度一樣。真正對社會造成影響的是人對這種環(huán)境的主觀感知。覺得“別人過得比我好”,會產生一種不公平感。有這種感受的人可能發(fā)帖抱怨或躺平不干,更嚴重時甚至會有搶劫等犯罪或極端行為。美國社會出現的一些動蕩就來源于此。

  但同樣收入差距都很大時,相當于在同樣冷的天氣下,有的社會“感冒發(fā)燒”,而有的就不會,這就取決于一些制度安排,能否改善人們的主觀感受。

  所以,收入或者說財富是否平等,除了外在的表象,每個人內心的感受同樣重要。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人的認知中,形成一個良好的、公平的社會預期。

  在實踐中,如果將共同富裕狹義理解為解決收入差距的“唯收入論”,在認識上的誤導性極大。

  中新社記者:您認為中國推進共同富裕核心在哪?

  李稻葵:人與人從本質上來看就是不平等的,有身高的不平等、智力的不平等、相貌的不平等、體育天賦、文藝天賦的不平等,以及各種能力的不平等等,但這并沒有產生過多的社會矛盾,因為人人知道這是客觀形成的。

  通俗來看,經濟社會發(fā)展追求共同富裕的核心類似設計一種游戲規(guī)則,讓每個人即便有那么多的差異,都有公平參與游戲的機會,“大家都開開心心,愿意來玩”。而不是讓部分人感覺游戲太難了,不愿意參與,甚至走向對立面,破壞游戲規(guī)則;也不是懲罰高級玩家,逼他們退出。

  因此,共同富裕的核心,首先是機會平等。給所有人一個公平的全面發(fā)展機會。

  其次是托底和保障。對于那些天生在社會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的人,要給予相應的支持或者補償。讓所有人只要付出努力依然能有屬于自己的收獲。

  中新社記者:為什么共同富裕不能“唯收入論”?

  李稻葵:兩個原因:其一,如果搞“唯收入論”,如一些西方國家那樣,直接給窮人發(fā)錢,難以解決根本問題。疫情暴發(fā)后,美國等不少國家就是這么做的。但很多問題是超越收入分配的,比如精神層面的空虛、孤獨等等。

  例如:美國很多流浪漢,完全可以憑勞動養(yǎng)活自己,但因為各種原因依然露宿街頭。根本問題還是出在精神層面。中國的共同富裕是包括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,所以要避免“一切用錢搞定”,只給錢,不管其他。

  其二,如果搞“唯收入論”,就會簡單地把中國的基尼系數和國外進行對比。這個錯誤就類似比較北京和洛杉磯冬天的溫度,來衡量兩個社會是否健康或者先進。但這樣的比較沒有太大意義,因為同樣溫度下,有的社會可能生病但有的則不會。

  中國基尼系數雖然偏高,但主要是城鄉(xiāng)差距。收入水平最低的人,大量在農村生活,并沒有進城,而農村和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并不那么大,所以,對貧富差距的感知并不那么強烈。

  中新社記者:中國為何在此時強調推進共同富裕?

  李稻葵:從國際經驗來看,當某一經濟體發(fā)展到一定水平后,就有條件、有基礎來解決一些兜底問題。此時,人們也會更加重視社會和人的全面發(fā)展,更需要在教育、醫(yī)療、養(yǎng)老、住房等民生領域得到公共服務均等化。這意味著不能僅把眼睛盯在經濟發(fā)展上,而是要解決更高層次的發(fā)展問題,提升民眾的獲得感、滿足感。

  中新社記者:當前,中國推進共同富裕該怎么做?

  李稻葵:當下最重要還是抓住主要矛盾,那就是縮小城鄉(xiāng)差距和區(qū)域差距,狠抓新農村建設、鄉(xiāng)村振興。其次是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均等化水平,比如養(yǎng)老、醫(yī)療教育等。第三才是縮小收入差距。這不僅是要關注勞動收入的差距,更需關注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的差距。

  中新社記者:是否應該借鑒西方的做法對富人多征稅?比如:推行高額的遺產稅、房產稅等財產稅?

  李稻葵:這在短期,甚至未來10-20年是不適合中國社會的。中國社會跟日本、美國等有很大差別,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非常強,很多時候是為了給父母、配偶、孩子留下生活保障而奮斗。所以在這個背景下,開征遺產稅等,那很多人就不高興了,可能選擇提前轉移財產,甚至“不玩了”,這就激化社會矛盾、違背共同富裕的初衷了。

  只有當政府已把養(yǎng)老、教育、醫(yī)療等公共服務搞好,人們沒了后顧之憂,征收這一系列財產稅的條件才更成熟。

  中新社記者:中國推進共同富裕有何世界意義?

  李稻葵:中國實現共同富裕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更重大。小康社會的借鑒意義主要是對發(fā)展中國家或者新興市場國家。而共同富裕,對西方發(fā)達國家,更有借鑒意義。

  共同富裕的課題,發(fā)達國家也沒有解決好,比如此前談到的有些國家陷入“唯收入論”。如果中國能夠解決這個問題,那么由此形成的中國經驗將造福全球。